无边无际成都营家访记

去布拖家访前,父亲说:“去了不要掉眼泪哦!”。我回答:“我之前看了很多关于凉山地区的书,也会关注新闻,见过很多文字和图片的描述了,我了解布拖的情况。我肯定不会哭的。”我从小就在西昌长大,满以为自己很了解我们的大凉山:就是普通的乡村,可能物质匮乏一点而已。可我去到真正的彝区,我发现文字、图片、影像传递给我的信息和真实世界的现状碰撞后,我还是被震撼到了。

布拖,是一个县城的名字,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彝族的聚居县。布拖又称吉拉补特,是彝语“补特”的音译,“补”指刺猬,“特”指松树。意思是“有刺猬和松树的地方”。

2021年4月13日,我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跟随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的辛老师从西昌前往布拖进行家访。4月19至4月25日,将组织补尔乡中心校和觉撒乡中心校的14名同学去成都参加为期一周的“无边无际成都营”游学活动,此行家访是为了向家长介绍本次营会相关内容并与家长签订“同意书”。

从西昌出发,一路上风景很美,虽是盘山公路,却也顺畅,两个多小时便到了布拖县城。从县城再开三十公里的车程,便到了本次家访的第一个目的地——觉撒乡中心校。

我第一次来到布拖县,对学校的孩子们充满期待,也对基金会的三位支教老师充满期待。车刚刚驶入校园,就吸引了四面八方孩子们的目光,我放眼望去,全是圆圆的小脑瓜和圆溜溜的眼睛,可爱极了!因为最近两天停电,我们到的这个下午,大部分孩子都在上体育课,看见我们来了,他们便围了过来,好奇的看着我,当我问他们:“叫什么名字啊?”他们脸上露出害羞的笑,便退后了。这就是觉撒的孩子们给我的初印象,充满好奇,却又羞涩。

从学校带上孩子,去他们家里告诉父母要带他们去成都参加为期一周的游学营。彝族村庄的环境看起来很美,房子看起来略微低矮一些,外部干净整洁。进到村里,路上人很少,因为村里的人大多出门打工了。

家访的第一个孩子,父母都没在家,她说:“妈妈带着妹妹在布拖县城打工,爸爸在家照顾我们。”我问家里有几个孩子,她回答还有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再问了一遍。后面家访的孩子多了,才知道,这里的每个家庭普遍有4-7个孩子。孩子多了,父母要干活,自然就是自己照顾自己。我见到很多看起来只有几岁的小孩子随意坐在泥地上玩耍,再小一些的孩子就被大一点的孩子用背裙背在身上。我看到了觉得很心疼,她自己还是个需要被细心呵护的宝宝,她却已经开始照顾更小的宝宝。

学生带我们去家里

家访的第二个孩子,已经两天没去上学了。我们去到家里,孩子的阿么(妈妈)不会说汉语,用彝语边说边比划,孩子在学校里被大一点的孩子打,就不让他去上学。我原以为,贫困的彝区,孩子们会很珍惜上学的机会,可我没想到的是,有一些家长甚至不知道上学对孩子来说有多么重要,我深深的感觉到,物质匮乏不是布拖最大的问题,因为精准扶贫的这些年让物质条件大大提升。

学生家所在的村落

学生在向家长介绍本次营会内容

家访的第三个孩子、第四个孩子、第五个孩子、第六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一天下来,总觉得鼻头酸酸的,原来我真的不了解我们大凉山的彝区。第一天,去到6个孩子家里家访,只在一个孩子的家里见到了父母,这就是现状,父母要出门打工挣钱,孩子们自由生长。

由于家长不会写字,由学生代写

与学生家长沟通中

在觉撒,见到的第一位支教老师是三年级的语文老师王陶,王陶老师是一位有甜甜笑容、热情活跃的姑娘,大学毕业后便参与了浙江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的支教活动,到了觉撒乡中心校,成为了三年级的语文老师。第二位老师是肖学成,五年级的数学老师,看起来个子小小,讲话很有力量的姑娘。见到的第三位老师是杨珺茹,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听说杨老师支教前在成都希尔顿工作。晚上家访结束,回到学校后,有孩子过来找杨老师,说他们班的同学打架了,杨老师焦急的去看情况,把孩子带回宿舍来批评教育,联系孩子家长,可是孩子家长出门打工联系不上,处理好事情,已经是晚上九点过,支教老师们都没吃饭。支教老师,不仅仅是老师。

晚上,我住在支教老师的宿舍,肖老师帮我铺床,王老师给我被子,杨老师给我被套,每个瞬间都觉得暖暖的,虽然我们初次见面,却也完全没有陌生感,这是因为我知道她们的心里有无限的善意和爱。

由左至右依次为肖学成、王陶、杨珺茹
第二天早上,早早地就醒了,和王陶老师一起去上课。我坐在最后一排,旁边的小同学全程坐得笔直,用手指着课文大声朗读,像极了小时候在听课老师旁边求生存的我。如果我让小同学过分紧张了,我在这里大声对你说:“对不起!”孩子们今天的课文是《海底世界》,听到孩子们齐声朗读课文时,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孩子用小手指着字,大声的朗读课文,让我觉得,他们未来可期。

告别觉撒乡美丽的支教老师和可爱的孩子们,前往家访的第二个目的地——补尔乡中心校。补尔乡的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状况,看起来要比觉撒乡好一些,让我觉得孩子们未来可期。

返回西昌,布拖县的觉撒乡和补尔乡离我越来越远,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延伸,那里的的一切貌似与我无关了,我继续我的生活,但是我忘不了孩子们清澈的眼神、忘不了美丽的支教老师、忘不了热情的彝族阿么。我想,精准扶贫的这些年,房子越来越好,居住条件很大的改善,他们缺的已经不是物质,缺的是精神,而基金会在做的正是教育这件事情。

我相信,随着彝区自身、政府、社会力量共同的努力,布拖的觉撒和补尔会越来越好。

本文系作者 @ 原创发布在 七彩世界。如需转载,请联系17606612111备注七彩世界转载。

喜欢()
评论 (0)
热门搜索
Top